又一季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中国大奖赛正式开赛,上海进入“ F1 时间”。 3 月 21 日至 23 日, F1 狂潮将从上海国际赛车场席卷全城。
女车手学院赛首次登陆,文化节、嘉年华场外燃情联动,赛事与城市双向奔赴。东方卫视《今晚》特别栏目“看懂上海”邀请了上海久事智慧体育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东与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体育赛事评估专家姚芹博士,一起解读“以赛兴城”,如何相得益彰?
F1 中国站启幕 赛事第 21 年有何“新花样”?
熟悉的引擎轰鸣声在“上”赛道响起。
全球顶级赛事之一的 F1 今年迎来 75 周年,吸引了包括老将阿隆索、汉密尔顿等全球 10 支顶尖车队的 20 位赛车手来上海参赛。
21 日下午的冲刺赛、排位赛,吸引约十万车迷到场观赛。最终, 40 岁的汉密尔顿第一次代表法拉利车队拿下第一,并获得冲刺赛排位杆位,不愧是让铁杆车迷心心念的“七冠王”。

全部由女性车手组成的 F1 学院赛,今年也首次登陆上海。首位进入 F1 学院赛的中国外卡女车手师炜,当天在排位赛一亮相,就引发各方关注。师炜当晚接受《今晚》专访时表示,在她看来, F1 学院赛相当于 F1 新手“孵化器”,成为全球年轻女性车手在方程式赛事体系晋升的平台,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女车手进入方程式赛事这个舞台。

今年“上”赛场的观赛体验也有诸多亮点。 B 看台以“零死角”视野全新亮相,新增 1.7 万个座位,观众能直面各类超车大戏。位于发车大直道起点的“ T16 CLUB ”贵宾席位,既能见证赛车冲出最后弯道的全速冲刺,又能俯瞰 F1 学院车队维修区的实时动态。
“上”赛场之外,人们在城中多地可以沉浸式体验赛车文化盛宴。
先赛事一步启动的 F1 格子旗嘉年华,首度推出 “ 双场景 ” ,打通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与上赛场两大城市地标,将竞技体育、城市文化、商业创意融为一体。期间,中国首位 F1 车手周冠宇以法拉利车队的储备车手身份亮相嘉年华,与车迷互动。四届 F1 世界冠军、红牛车队车手维斯塔潘等,将在徐汇西岸梦中心打造的 “ 第二主场 ” 活动中给车迷带去惊喜。

此外, 2025 年 F1 中国大奖赛启动仪式在世界会客厅举行,分站的冠军奖杯首次亮相。陆家嘴天际线的灯光秀、无人机编队的飞行表演等,都是连日来城中的热门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与 F1 大奖赛同期揭幕的虚拟 F1 公开赛,让车迷通过模拟器,沉浸式体验赛道飞驰,首日吸引上万车迷体验。赛事分为全民挑战赛和精英赛,将一直持续到 11 月底。
上海久事智慧体育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东介绍,今年虚拟 F1 公开赛进一步加强科技和体育的结合,增加了参与性和可玩性。作为运营方,久事智慧体育于 2019 年推出虚拟 F1 公开赛,通过全年赛事露出和分阶段、两个级别的比赛,向更多车迷普及 F1 的相关知识和赛事文化,已经取得显著效果。

F1 赛事与上海已携手 21 年,根据最新的合约,双方续约到了 2030 年。 F1 为何如此青睐上海?对此,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体育赛事评估专家姚芹博士指出,目前中国 F1 粉丝超过 1.5 亿,其中一半以上是过去 4 年里才开始关注 F1 的,在国内各大社交媒体平台, F1 的粉丝高达 430 万。对于 F1 而言,选择上海对于其巩固全球最大新兴市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和综合保障服务能力,也增加了 F1 举办中国大奖赛的信心。“我想, F1 看重的还有上海提出‘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这样的战略眼光,可以说, F1 和上海是双向奔赴、彼此成就”姚芹说道。
F1 中国站如何把“赛事主场”转化为“消费主场”?
伴随着 F1 轰鸣开赛,主题为“上”海“嘉”速的第十七届上海汽车文化节同步揭幕。在一个多月时间里, 25 项活动将陆续推出,覆盖嘉定全区。
其中, “梦想嘉”主题园为车迷和游客提供了多场景、近距离的汽车文化沉浸式体验;“观赛事·游嘉定”文旅品牌向车迷推出 14 条文旅特色线路。

同时,嘉定多个重点商圈打造“格子旗”主题空间,设置赛事文创快闪店及满额抽奖活动。嘉定 10 家商业综合体、 95 家商户推出“ 票根经济” 优惠活动,凭 F1 门票可享商家折扣、礼赠。
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所在的虹口也在“放大招”,联合商圈、酒店、旅行社、体育场馆等资源,推出“格子旗”专属促销、 Citywalk 主题线路、“跟着地图去打卡”等一系列文旅商体展联动活动,将“流量红利”转化为“留量经济”。

“一个赛事激活一座城”,今年 F1 中国大奖赛门票已基本售罄。预计到场的总观众数达 22 万人次左右,有望再创新高。据统计,去年 F1 中国大奖赛期间,光是上海酒店预订量,同比就增长了 63% ,对“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拉动近 16 亿元,赛事产出效应近 40 亿元。嘉定的十家重点商贸企业, 3 天总计接待近 135 万人次,营业收入近 1.2 亿元,较平日周末客流翻番。
“大型体育赛事,一定是本地文旅市场的流量入口”杨东指出, F1 中国站作为全球瞩目的赛事,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也激活了上海文旅消费新热点。通过数字营销工具可以观察到,赴上海观赛的车迷具有三个鲜明特点,比如对日程安排有严格计划、预算相对宽裕、兴趣比较广泛等。根据这些特点,运营方精心挑选合适的酒店、餐饮和购物点、景点等,向车迷推出“ F1 门票 + ”产品,以此带动旅游、文化、商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
目前,上海正在考虑深化“ F1+ 城市地标”的联动,让赛事的影响力从赛场周边延伸至全市;同时打造“ F1+ 夜间经济”,推出主题派对、灯光秀等活动,激发夜间消费潜力,

上海如何借 F1 中国大奖赛这块“金字招牌”算好经济账,从来就不是体育一家的事情。姚芹进一步指出,当前, F1 正在发挥顶级赛事的溢出效应,助力上海打造入境游第一站。高质量的全球游客群体为 F1 中国站而来,之后上海通过提供优质、便利的文旅产品将他们转化为“回头客”。此外,在电视转播收视方面, F1 全球观众达到 15 亿人次,上海通过 F1 这个平台做了大量露出,向国内外人群中进行城市形象展示、文旅资源推荐等。
如何炼就“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F1 中国大奖赛之后,上海就要从“ F1 时间”无缝衔接到“上帆时间”。来自 10 个国家的数十位世界顶级帆船运动员,将在滴水湖亮相 2025 上海帆船公开赛。两周时间、两大世界顶级赛事,为“上海体育”这张烫金名片写下精彩注脚。
面向未来,上海目标明确:到 2050 年,全面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形成“一城一都四中心”发展格局。打造 “ 赛事之都”,则是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应有之义。去年,上海一共举办 178 场赛事,其中不仅有 F1 中国大奖赛等一些常态化顶级赛事的回归,也有新创设、新引进的赛事。

去年 5 月,上海举办自由式小轮车、滑板、攀岩等奥运会资格系列赛期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给上海打出满分。按照计划,今年仍有超 170 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落子”上海,与去年基本持平。
除了当好重大赛事的“主场”,近十年来,上海在群众体育、体育基础设施等方面也不断加大投入。 2024 年,上海成功举办第四届市民运动会,开展赛事活动 9100 多场,参与市民超 1100 万人次。

2004 年 F1 首次入驻“上”赛场时,上海在 F1 全球城市的排名并不靠前,如今上海已经来到全球顶级城市梯队,对手则是纽约、伦敦、巴黎等。姚芹认为,上海提出要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对标的也是这些城市,“它们不单是全球卓越城市,也是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如何将体育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布局,在姚芹看来,培育体育文化、发展职业体育和建设运营全球地标性体育场馆等方面,都应该是努力的方向。